不過現在,這種情況要改變了。改變是因為這一則消息:北京市衛健委出臺《常用檢驗項目醫囑組套專家建議(2025版)》,直接劃定27個常用檢驗組套,涵蓋血液、生化、免疫、微生物等常見檢查類型,還把“最少夠用”定為鐵規矩。
這可不是醫院內部的小調整,往后咱們去看病開檢查單,“大套餐里塞無用項目”的情況,大概率要徹底消失了。
先搞懂:“最少夠用”到底是啥意思?
簡單說就是——醫生開檢查,必須“按需開單”,多余的、重復的、跟病情沒關系的項目,一律不準加!
這份《專家建議》不是憑空來的。
早在今年4月,國家衛健委、中醫藥管理局、疾控局就聯合發過通知,要求全國醫院全面梳理檢驗套餐,重點盯緊“血尿便三大常規”“血液生化”“腫瘤標志物”這些常用項目,把里面“沒必要”“重復”的項目全刪掉,而且明確要求2025年6月底前必須完成梳理。
國家一聲令下,地方馬上跟上:
?河北直接摸底調查重點檢驗組套,查有沒有“水分”;
?內蒙古鄂爾多斯專門搞了“集中整治”,盯緊套餐式檢查;
?山西永濟更直接,公開征集“重復檢查、違規收費”線索,尤其查“打包檢查不給明細”的情況;
?浙江更細致,明確說“醫保套餐能留就留,其他套餐應拆盡拆”,連放射檢查都原則上不準設套餐;
?這次北京的《專家建議》更實用,給每個組套都寫了“臨床意義”——比如哪個組套適合查肝病、哪個適合查感染,醫生一看就知道該開啥,不用再靠“大套餐”湊數。
不止“拆套餐”:醫院檢驗市場正在大變革
其實“拆套餐”只是冰山一角,這兩年醫院檢驗領域早就開始了“全鏈條調整”,咱們看病花的“檢查錢”,背后藏著不少變化:
1.檢驗試劑越來越便宜:集采“砍價”超給力
前幾年開始,體外診斷試劑就進入了“集采時代”——肝功、腎功、心肌酶、腫瘤標志物這些常用試劑,都被納入了“聯盟集采”,用“買得多”換“價格低”。比如之前某類腫瘤標志物試劑,集采后價格直接降了不少,醫院采購成本低了,最終也能讓患者少花錢。
2.連“檢驗服務”都開始集采了
去年10月江蘇先試水,把“無創產前基因檢測”納入服務集采,打破了之前“專機專用”的壁壘(比如某類檢測只能用某品牌機器)。之后浙江馬上跟上,廣東也通過調整服務價格落實集采成果,相當于連“做檢查的服務”都開始“砍價”了。
3.醫保局緊盯檢驗價格,反復“擠水分”
國家醫保局這幾年連續搞了六批醫療服務價格治理,其中三批都針對檢驗項目——像大家熟悉的“糖化血紅蛋白測定”“癌胚抗原(CEA)檢測”“甲胎蛋白(AFP)檢測”都在里面,目的就是把虛高的價格壓下來。
比如安徽就聯動試劑集采,把性激素、糖代謝等12個檢驗項目價格平均降了8%,一年能幫患者省117萬多。本質上就是讓醫院擺脫“靠開檢查賺錢”的老路子,把精力放在“看病本身”上。
4.檢查結果全國互認,不用重復查了
現在越來越多地方推行“檢驗結果互認”——比如北京剛調整了606項互認項目,其中206項是檢驗結果,像血常規、生化指標、腫瘤標志物這些,只要在合規醫院做的,換家醫院不用再重新查。這一下就避免了“換醫院就重做檢查”的麻煩和浪費。
對咱們普通人有啥影響?
簡單總結3點,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:
1.少花冤枉錢:套餐拆了,沒用的項目不會再強制開,檢查費能省一筆;
2.少跑冤枉路:結果互認了,換醫院不用重復抽血、做檢查;
3.看病更透明:組套有明確的臨床意義,醫生開單更規范,咱們也能清楚知道“為啥要做這個檢查”。
接下來,肯定會有更多省份跟進北京的做法,出臺更細致的規則。以后去醫院做檢查,“清單式開單”可能會成為常態。
這既是醫療更規范的信號,也是咱們患者能切實感受到的便利。
注: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,本文中對官方政策的相關解讀,僅代表本平臺觀點,內容以官方文件為準。